上周末,作者和小伙伴在上海来福士逛了一圈,亲身排队并观察了当下上海最火的几家“网红小吃”。比如:喜茶、鲍师傅、光之乳酪、仰望包脚布等。其中,有些当下风头正盛,有些初现日薄西山的迹象。
然而,网红小吃刷爆朋友圈的背后,反应的是一种无奈:
经济下沉,老百姓钱包缩紧,20块钱买不来山珍海味,买来的只是,我排到了!我吃到了!我喝到了!一种最廉价的精神安慰剂。
网红小吃和网红餐厅不一样,小吃价格较为亲民,一般不设堂食,想要买得在收银台前等。超过1个人,就有了排队。所以100个人同时排队的话,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群聚效应,而一百个人放在餐厅里,有时候不一定能坐满。
先天属性造就了小吃比餐饮更容易当网红。
如果您想看关于网红餐厅,可以点击我之前的文章:
《网红餐厅如此短命,如何真正“红”起来?》
《雕爷牛腩真的要倒闭了吗?》
1、政策宽松
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一次座谈会上呼吁相关部门“简政放权”,复活了两家“网红小吃”,目前上海对于“阿大葱油饼”、“梦花街馄饨”们的态度是这样的:对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,但经营食品符合食品安全卫生要求、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的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,上海将依据临时备案制度——《上海市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临时备案监督管理办法(试行)(征求意见稿)》。
2、餐厅转行
2016年中国餐饮全年收入3.57万亿,同比增长10.8%;
2017年初,北上广深的餐厅数量有不同程度下降。
其中以上海为例:2015年1月1日,上海在册登记的餐厅数量有112238家,此后爆炸性增长,直到2016年6月30日上海在册登记的餐厅数量有180855家,截止到2017年3月份,上海在册登记的餐厅数量在16万家徘徊。
行业总量是上升的,但一线城市餐厅数量在减少,小吃店成本低,吸引不少餐厅老板的目光。——数据来源大众点评网
这意味着在2017年,将有更多极具特色“网红小吃”冒出来。比如阿三条头糕、阿四蟹壳黄、阿五排骨年糕等。
1、网红有2种:真金网红和镀金网红
“网红小吃”的产生通常不是自发的,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,网络红人、网络推手、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。
靠硬产品、真口碑做起来的网红,往往红得久衰退的慢。
阿大葱油饼是排队几十年了;广州的喜茶、北京的鲍师傅,部分门店已经不怎么用排队了。
本土小吃因为深耕这块市场,产品和口碑有很大的基础,一般不是第三方因素,通常不会出现大幅波动。
相反,外面舶来的红网小吃,因为初来驾到,对本地在当地还没有人气,前期需要大量广告宣传,但是前期消费者对小吃的口味及其他还处在一个磨合期,前期打广告博知名度的同时也是一种风险,它能让品牌的负面消息传得更快。稳妥一点的是前期做大量口味测试,结合当地人的喜好增加自己的配方。
网红鲍师傅普遍反映偏咸偏油
比如:鲍师傅的肉松面包,就有相当多人评论重盐重油。这就是前期缺少磨合的反应。
真金网红:阿大葱油饼、梦花街馄饨
“即使一夜之间大火烧掉了我所有的有形资产,只要可口可乐的牌子在,第二天我就可以从银行贷到足够的钱重新建立可口可乐的生产线。”——可口可乐公司总裁。
很多人觉得这是在吹牛。
直到,阿大葱油饼和梦花街馄饨复活......
重新开业当天各路人马都来报道
单就两家店在吃货心中有那么高的呼声,就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,其产品和人品都是得到市场认证的。在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餐饮行业,梦花街馄饨和阿大葱油饼,更多还是依靠它在产品和人品上积累沉淀下来的口碑和品牌效应,通过互联网被放大成为网红小吃。
这种网红才是地道的网红,有强大的群众基础。因此,即便是因为第三方因素导致门店关门,也能够很快复活。
以这点作为标准,试问哪家餐厅能够做到?
同样曾是网红——小杨生煎,跟阿大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。小杨生煎曾经也是一代网红,后来走上了企业化道路 。
镀金网红——喜茶、鲍师傅、光之乳酪
还记得赵本山忽悠范伟:你跺,你脚也麻
——正常人排队3、4个小时,不渴也渴了,不饿也饿了,刚做好的小吃还带着锅气,这时候问他好不好吃/喝,答案当然是好的。
网红小吃口感如何,要盲眼评测才有公信力。
采访排队的人和刚吃过的人,不具备公信力。
盲测最有公信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