视频加载中,请稍候...
列车在马路上跑?没错,别不相信你的眼睛,2018年如果你来到湖南株洲,你将看到这样一道不可思议的风景。
6月2日,全球首列虚拟轨道列车,由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成功,在株洲惊艳亮相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车株洲所党委书记、董事长丁荣军说,这款被命名为“智能轨道快运系统(Autonomous rail Rapid Transit—ART)”(简称“智轨”)的全新交通产品,融合了现代有轨电车和公交客车的优势,既可以作为立体化交通解决方案的补充,也能够担当区域交通线路的骨干。
这是一个颠覆!无轨运行、建设成本低、节能环保……“智轨”一出道即被频频点赞。业内专家评价,“智轨”将完全颠覆人们对于城市交通的传统认识,在公共出行需求与城市交通运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,为解决大中城市出行难带来了新的选择和体验。
那么,“智轨”到底“智”在哪里?下面就为你揭秘。
30多米长的车身,可乘坐300多人
由三节绿黑相间的车厢编组组成的车身,沿着一条虚拟的轨道前行,就像是一列开在路面的地铁。工作人员介绍,车身长达30多米,最多可乘坐300多人。
“智轨列车看似无轨,实则有‘轨’。”中车株洲所副总经理、总工程师,智轨列车项目组组长冯江华告诉记者,关键在于列车采用了中车株洲所创新团队自主研发的“虚拟轨道跟随控制”技术。简单来说,它通过车载各类传感器识别路面虚拟轨道线路,将运行信息传送至列车“大脑”,即中央控制单元。根据“大脑”的指令,列车实现牵引、制动、转向等正常动作的同时,能够精准控制行驶在既定“虚拟轨迹”上,实现智能运行。
“虚拟轨道跟随控制”是其核心技术。
30多米长的车身,怎样在马路上自由穿梭?怎样克服“尾大不掉”?冯江华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:“智轨”虽然是马路上的“巨无霸”,但却是一个灵活的“胖子”。他说,奥秘在于列车采用了多轴转向系统等设计方式,智能对虚拟轨迹进行跟踪控制。这样一来,整台列车转弯半径与普通公交车相当,且比普通公交车辆的通道宽度更小,超长身转弯就不再是难题。同时,智轨列车采用类似高铁的双车头设计,省却了掉头的麻烦。
一次充电10分钟,满载行驶25公里
这辆全球首创的“智轨”,到底先进在哪里?冯江华分析说,目前国内的列车如BRT都未采用轨迹跟随控制,因此转弯所占车道面积增大,易与旁边的道路交通其它元素发生碰撞;而国外通过在路面上铺设磁石形成磁轨道,在车辆上安装GPS、传感器来增加轨迹重合率的轨迹跟随控制思路,又存在产品转弯半径大、一次性投资大及线路固定等问题。
“智能轨道快运列车比传统公交更能满足城市早晚运输高峰需求。”冯江华介绍,智能轨道快运列车将有轨电车与BRT公交车的优点合二为一,便利性极好,2-3节的编组拥有不逊于有轨电车的运力。如果按照约1.5公里配置一列三节编组的车辆,可达每小时5000人次的运量,还能根据客流量灵活编组。
“智轨列车具有轻轨、地铁等轨道列车的零排放、无污染的特性,并支持多种供电方式。”他说,整车采用储能电池充电,首末站充电,单次充电10分钟,可满载行驶25公里。
建一条10公里“智轨”至少节省10亿
一条10公里“智轨”至少节省10亿。
与现代有轨电车相比,智轨列车设计最高时速同样为70公里,但因为不依赖钢轨行驶,一条运行线的建设周期仅需一年,能快速投入使用。
冯江华为记者算了一笔账:目前,我国地铁造价约为4-7亿元/公里,现代有轨电车线路造价约为1.5-2亿元/公里,而“智轨”在与现代有轨电车运力相同的情况下,只需简单的道路改造就能投入使用,整体线路的投资约为现代有轨电车的1/5。也就是说,与现代有轨电车相比,建设一条10公里的线路,“智轨”至少能节省10亿元以上。可以说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。
全球首条无轨列车线路落户株洲
诞生了我国工业史上第一台电力机车、第一台航空发动机、第一枚空对空导弹等200多个第一的株洲,又将“吃一次螃蟹”。